韩信之死,是因为功高震主、威胁到新领导还是能力太强无人敢用
发布日期:2025-04-15 18:06 点击次数:180
公元前197年九月,阳夏侯陈豨公开反叛,自封为代王,率军劫掠赵国、代国。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平叛。
公元前196年,刘邦大破陈豨叛军。
史书记载,淮阴侯韩信因为假装有病,所以没有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前去攻打据说是他兵法唯一传人的陈豨。而且暗中与陈豨勾结,想在夜间与家臣用伪诏书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太子。已经部署完毕,只等陈豨的消息。
就在这时,巧了,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正月,这个舍人的弟弟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
吕后就想把韩信召来收拾,又担心他可能不服从、铤而走险,就找来相国萧何商议。
商议的结果就是先假装让人从刘邦那里来,说陈豨已经被捉拿、处死。留在长安的文武大臣都应该到朝中祝贺。最后让萧何出面亲自去请并逼迫强拉着韩信来到皇宫。
展开剩余88%韩信跟着萧何刚一进宫,就被吕后派来的宫廷卫士将他捆绑起来,并立即押到长乐宫钟室里将他斩首。
据说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随后下令将韩信三族都连坐杀死。
这里有两点疑问。一是韩信自从在“垓下之战”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得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之后,马上就被刘邦闯入军营,亲手夺去了他的帅印。从此以后,无论他是楚王还是淮阴侯,都跟军队没有关系了。就是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攻打匈奴,作为曾经的唯一大将军韩信都没有陪着刘邦,怎么这次还要靠装病来逃避呢?
二是作为大汉帝国的开国元勋、兵仙神帅,最后使用的居然是想在夜间与家臣用伪诏书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大汉皇宫。据说已经部署完毕,只等陈豨的消息。这像是兵仙使用的招数套路吗?韩信什么时候干过这种带着乌合之众攻打皇家禁军、以卵击石、一把赌生死的绝命打法?他什么时候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过?还居然是做卧底、内应?
这里要么是睁着眼瞎写,要么就是故意露出“破绽”。
这就是韩信被杀的史书记载内容。
韩信被杀,除了表面上是“谋反“之罪,以及背地里因为功高盖主、赏无可赏,还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或者说更深层意义上的原因吗?
为什么下手杀死韩信的是吕后?而且事先他们没有预谋,刘邦也是事后才知道的。史书记载,刘邦听说韩信死了之后是“又喜又怜”,“喜”我们可以理解,那“怜”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觉得除了以上可以说是“外因”外,还应该存在着隐蔽的“内因”。
这个“内因”就是担忧或者说隐忧:因为从当时情况看,刘邦能完全镇住韩信,而且韩信也是真心信服刘邦,这个从成语“多多益善”和史书记载韩信的一系列表现就可以看出来。虽说韩信被刘邦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口有怨言,但说到底,“谋反叛逆”这种事韩信应该是还没有认真考虑过。
史书上说他和陈豨商议谋反,应该是当时因需要或者后世编的说辞,陈豨打过什么仗啊?有什么军功啊?手里有多少人马啊?现在是和平时期,老百姓早就被折腾的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了,都盼着修生养息呢,再打内战,估计没几个人同意吧?
再说了,韩信自从被贬为淮阴侯,居住在天子脚下的长安城里,就是处于被软禁、监视的状态下,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监视、汇报,他的府里肯定隐藏不少皇宫里派来的“锦衣卫”。现在他两手空空,那什么做内应造反?难道说他准备自己一个人去打开长安城迎接叛军入城吗?再说了,没有韩信亲自指挥的军队又哪是刘邦的对手?
可是……
如果刘邦死后呢?情况就有点不太好说了吧?
现在我们先看看上演这出大戏的几位主角,当时的实际情况: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96年。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时年61岁,韩信被杀后第二年驾崩。
吕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时年46岁。
汉惠帝刘盈:(前210年-前188年),时年14岁。
韩信:(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时年35岁。
萧何:(公元前257年-前193年),时年62岁。
看清楚了吧。杀不杀韩信,刘邦都会很快结束、离世。那剩下来的人呢?特别是吕后心里应该怎么想的呢?
应该可以肯定的说,刘邦死后,整个汉朝可以制约、控制韩信的人几乎没有。文的看起来还好一点,有张良、陈平。可,人家张良已经急流勇退、远离江湖去求仙远游,神龙见首不见尾;陈平,他那些阴招碰到韩信这个带兵里最阴的硬茬,小阴碰到大阴,不见得就那么管用了。
武的,能拿得出手的曹参、周勃、灌婴之辈,那当初可都是韩信的部下,还有刘邦的妹夫樊哙,当初韩信都降为淮阴侯时去看他,他那个欢天喜地、毕恭毕敬的样子。这些人,就凭韩信“兵仙”的盖世武功,能将他们放在眼中吗?还不都是有一个算一个,全是送上桌的菜。只有萧何,有推荐之恩,多少还能说上话,能稍微牵制一下。
这么说吧,文的、武的到时候都压不住,你叫吕后、汉惠帝这孤儿寡母可怎么坐稳朝堂、治理天下?再说了,有韩信在,吕后怎么敢“垂帘听政”,给吕家封王封侯呢?别忘了,韩信此时才35岁,这个岁数,放在今天在政府部门、国企、央企能当个处长都欢天喜地烧高香了。
而且,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可谓赞誉与天齐。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当年正是壮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准备远征高丽,因为担心留在京城的大唐军神李靖,想让李靖一同前行。当年过七十正卧病在床的李靖向他告假时,李世民冷冷地问他“你是不是想做司马懿啊”?当时李靖就吓得一哆嗦,立马爬起来一同出征。
连亲手打下大唐江山的唐太宗李世民都对比他大二十岁的军神李靖如此忌惮,试想一下,同样是大汉兵仙的韩信,如此年轻又没有刘邦的制约,他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呢?
就是这么一个“神”一样存在的人物,你说吕后能不前怕、后怕、天天怕吗?吕后到底也是一位手段高强的政治家,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她评价还颇高,说“杀功臣宿将,多吕后之功”。现在家国命运当头,心狠手辣,绝不心慈手软。她太了解刘邦了,刀子嘴、豆腐心。六年前因为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献计都捉住韩信了,他都没好意思下死手,也就是把他从楚王降到淮阴侯,降级处理而已。
所以,这次吕后就当机立断来个先斩后奏,杀了再说;而且,作为妻子,吕后也隐约感觉刘邦的大限快到了,要不也不会拖到现在才动手。
回头说刘邦,刘邦听说韩信被杀,又喜又怜。喜是为什么呢?说明刘邦也知道韩信的能力只有自己才可以压得住,现在他死了,就去处了一个未来的心头大患了。
怜的是刘邦知道韩信不可能也不会反,吕后这么做只是为了铲除后患为了万一,韩信虽然忠心他,但未必就会忠心于他的儿子和老婆。为了大汉江山,也不得不冤杀忠臣、痛下杀手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只猛虎,只有驯兽师可以驯服。驯兽师在,它就像猫儿一样乖巧、似乎一切都在掌握,可如果驯兽师不在了或者死了呢,换上别人谁又可以驯服这头年富力强、无人制约的出笼猛虎呢?万一“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那局势谁又可以掌控呢?
最后再说萧何,不排除吕后拿生命威胁他、拿同乡友情来感化他。但我认为,更深层的情况是,当吕后把藏在心里的顾虑和担忧坦白说出来,萧何也是深以为然。
事实也确实如此,萧何虽然当初举荐了韩信,可以说是韩信唯一的“知己”和贵人,但他那是为刘邦、为他自己,并不是为韩信。他们之间除了这层“慧眼识才”关系,并没有太深的关系,也没有多大的交集,他们毕竟不是一个朋友圈里的人。
萧何正是看出了这里可能隐藏的血雨腥风、刀光剑雨,才会同意并自愿做了帮凶,主动地“出卖”了韩信。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论成败,萧何都是真心实意的,都是为了保住大汉江山社稷。
所以,韩信被杀之时,他没有埋怨刘邦、也没有埋怨萧何,他只是觉得冤,他都认命了,可一世英名就这么稀里糊涂死在一个娘们手里,他觉得憋屈罢了。
我们看看后来的汉景帝因太尉周亚夫性格倔强、刚强、威猛,认为他不是辅佐汉武帝刘彻(14岁)的托孤之臣,就将他下狱逼死;唐太宗李世民为唐高宗李治准备的辅国之臣李勣,从高位无端贬谪边塞。李世民吩咐李治:如果他听话,等李治上台就予以重用;如果他不听话,口出怨言,就必须杀了他。
这些都是为“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准备的政治手段罢了,特别是选择接班人及辅助大臣的关键时刻,当权者的心肠一定是冷血、冷静、冷酷、无情、无义的,跟我们老百姓世俗认为的道德、情感、正义、公理没有一点关系。
所以,无论韩信谋不谋反,做没做过什么,只要他是韩信,他都必须死!而且必须要死在刘邦的前面。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